理性与感性的对话── 从北美馆展览走出一段科艺记事
浏览量:853
点赞:712
收藏:330
美术馆内的科学巡礼太阳能电池是以半导体为基材的光电元件,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在产电过程中没有碳排放,是一种环保的发电装置,艺术家发挥巧思,把这种元件裁切成「昆虫的翅膀」。发光二极体的能量转换机制大致与太阳能电池相反,供予适当的电压就能发光,它被设计成「昆虫的眼睛」;而「昆虫的身体」也以现代科技素材製成,小朋友只要一开手电筒,它就会有声光的反应,唯妙唯肖的仿生情境,吸引很多参观者。这是台北市立美术馆2018双年展的作品之一,由艺术家陈珠樱带领巴黎第八大学(Université Paris VIII)的学生团队精心研製而成的「太阳能昆虫生态箱」(图一),很是别出心裁。
图一:在双年展中,由艺术家陈珠樱创作的太阳能昆虫生态箱。(简宗奇摄影)
在这场名为「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艺术展览中,可以看到许多在科技界面上延伸触角的艺术作品,主要诉求为对科技发展与工业开发造成人类心灵与物质境域汙染与迫害的深度反思,让人走进美术馆时也彷彿置身于科学馆中。
以「太阳能昆虫生态箱」为例,表面上展现的是数位文明里的光电科技,其实是人类在面临物种绝灭与环境污染时的危机意识。透过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家进行思辩与实验,并试图关注与重新面对这个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此外,馆内多达42个分项展区里,也划设出许多论述与互动的空间,盼建立包罗万象的视野,让世人看到生态系统如何发展、再生与彼此影响,该展览一直到今(2019)年3月才结束。
美学能表达理性诉求,特别是在人类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议题上;而科技在工具性与传媒的角色之外,在本质上(或者说是哲学上)与艺术之间彼此相长、相互增益的关係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太阳能昆虫生态箱」里的发光二极体不只是显示光电效应,其反射出的一种闪烁警讯同时也暗示着:再先进的科技也比不上生物体视觉神经元的精微与敏锐,人们可以重覆半导体製程上複杂的离子布植技术,也能利用类神经网路在机器视觉与语音辨识上有所应用,但是无法挽救已然发生的物种灭绝与环境浩劫。以如此艺术美学来激发大众知觉、环境科学与绿色科技的发展,确实是当务之急。
理性与感性的分合科学以符号逻辑概括并表现宇宙的客观定律,艺术则用形象语言描绘并释出人类对生命的情感体悟;两者在表现形式、研究方法与应用层面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创造的内涵与所关心的议题却有相似之处,都试图深入探索这个世界的真理以及人类存在的奥秘。
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曾精闢地阐述「绘画科学」,其所揭橥的绘画原理是建立在几何、解剖与光影视觉理论之上。在他的思维里,「艺术科学」与「科学艺术」同时存在且有华美的交互作用,科学要求「理性的精準明确」与艺术追求「感性的柔美调和」,两者不仅交会重叠,还能互放光芒。
16世纪后的科学革命时期曾是科学家与艺术家紧密结合的年代,为了要忠实精準地呈现自然事物,艺术家以其美学的修正判断与图像改善,成为科学家的伙伴,例如「解剖学图鉴」造福生理医学,「透视法」的应用影响科技工业,「明暗法」则影响着天文研究。
直至19世纪中,这种交互作用才逐渐减弱,「主观」与「客观」被看成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科学社群的典範思维是:科学发展必须排除任何可能扭曲事实的因素,包括人为的介入与美学的判断;因此两者逐渐被分化,甚至逕渭分明,成为哲学家常说的「两种文化」。
其实,无论是艺术创作或者科学研究,感性与理性都是并存的。前美国太空总署(NASA)宇航员杰米森(Mae Jemison)曾说过,两者皆属创造力的表现与象徵,只用简单的词彙来代表某些东西,并且得到某些结论,总是武断肤浅的。而印尼日惹市(Yogyakarta)的艺术家克里斯(Venzha Christ)也曾表示,艺术与科学虽然各自有其自主性,但它们都会思考未来,边界也不断地变化⋯⋯。
边界的扩展以至于彼此重叠、激荡与交融,当两者在同一议题辩证时更是如此,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类的永续发展。20世纪时,美国着名发明家与建筑师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曾说:「越前瞻的科学,越接近艺术;越先进的艺术,越接近科学。」看来在过去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在创造惊艳事物到回归内省态度的历程中,其实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共通性。

图一:在双年展中,由艺术家陈珠樱创作的太阳能昆虫生态箱。(简宗奇摄影)
在这场名为「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艺术展览中,可以看到许多在科技界面上延伸触角的艺术作品,主要诉求为对科技发展与工业开发造成人类心灵与物质境域汙染与迫害的深度反思,让人走进美术馆时也彷彿置身于科学馆中。

以「太阳能昆虫生态箱」为例,表面上展现的是数位文明里的光电科技,其实是人类在面临物种绝灭与环境污染时的危机意识。透过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家进行思辩与实验,并试图关注与重新面对这个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此外,馆内多达42个分项展区里,也划设出许多论述与互动的空间,盼建立包罗万象的视野,让世人看到生态系统如何发展、再生与彼此影响,该展览一直到今(2019)年3月才结束。
美学能表达理性诉求,特别是在人类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议题上;而科技在工具性与传媒的角色之外,在本质上(或者说是哲学上)与艺术之间彼此相长、相互增益的关係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太阳能昆虫生态箱」里的发光二极体不只是显示光电效应,其反射出的一种闪烁警讯同时也暗示着:再先进的科技也比不上生物体视觉神经元的精微与敏锐,人们可以重覆半导体製程上複杂的离子布植技术,也能利用类神经网路在机器视觉与语音辨识上有所应用,但是无法挽救已然发生的物种灭绝与环境浩劫。以如此艺术美学来激发大众知觉、环境科学与绿色科技的发展,确实是当务之急。
理性与感性的分合科学以符号逻辑概括并表现宇宙的客观定律,艺术则用形象语言描绘并释出人类对生命的情感体悟;两者在表现形式、研究方法与应用层面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创造的内涵与所关心的议题却有相似之处,都试图深入探索这个世界的真理以及人类存在的奥秘。
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曾精闢地阐述「绘画科学」,其所揭橥的绘画原理是建立在几何、解剖与光影视觉理论之上。在他的思维里,「艺术科学」与「科学艺术」同时存在且有华美的交互作用,科学要求「理性的精準明确」与艺术追求「感性的柔美调和」,两者不仅交会重叠,还能互放光芒。
16世纪后的科学革命时期曾是科学家与艺术家紧密结合的年代,为了要忠实精準地呈现自然事物,艺术家以其美学的修正判断与图像改善,成为科学家的伙伴,例如「解剖学图鉴」造福生理医学,「透视法」的应用影响科技工业,「明暗法」则影响着天文研究。
直至19世纪中,这种交互作用才逐渐减弱,「主观」与「客观」被看成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科学社群的典範思维是:科学发展必须排除任何可能扭曲事实的因素,包括人为的介入与美学的判断;因此两者逐渐被分化,甚至逕渭分明,成为哲学家常说的「两种文化」。
其实,无论是艺术创作或者科学研究,感性与理性都是并存的。前美国太空总署(NASA)宇航员杰米森(Mae Jemison)曾说过,两者皆属创造力的表现与象徵,只用简单的词彙来代表某些东西,并且得到某些结论,总是武断肤浅的。而印尼日惹市(Yogyakarta)的艺术家克里斯(Venzha Christ)也曾表示,艺术与科学虽然各自有其自主性,但它们都会思考未来,边界也不断地变化⋯⋯。
边界的扩展以至于彼此重叠、激荡与交融,当两者在同一议题辩证时更是如此,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类的永续发展。20世纪时,美国着名发明家与建筑师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曾说:「越前瞻的科学,越接近艺术;越先进的艺术,越接近科学。」看来在过去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在创造惊艳事物到回归内省态度的历程中,其实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共通性。